武侠小说真的已经死去了吗金庸小说真的过时

本文改编自我一篇旧文,当时的重点是论述港台武侠小说的衰落史,导致很多人没有看到重点,今天回到这个问题。

武侠小说真的已经死去了吗?金庸小说真的过时了吗?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武侠小说真的已经死去了吗?

是的。

金庸小说真的过时了吗?

未必。

武侠小说,死了

武侠小说曾经影响了大陆几代人,对于60后、70后来说,武侠小说是改革开放后唯一的成人童话,影响深远,对于80后、90后来说,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是儿时的精神食粮。

所以,在我们这一辈90后的心中,武侠小说是自己和父辈唯一的共同爱好,更是可以堂而皇之阅读的闲书,所以武侠小说对我们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武侠小说的成功助推了金庸的成功,年10月24日,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金庸)名誉教授的仪式上,著名文学家严家炎发表《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严家炎非常正式而严肃地提出: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年春季学期,他干脆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专题课,把金庸武侠小说正式搬进北大课堂。

学者王一川在《重排大师座次》将金庸排在20世纪文学大家第四位,仅次于鲁迅、沈从文、巴金。

学者施爱东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庸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故事家。

其实这些学者推崇金庸,未必是真的相信武侠小说可以登堂入室,只不过借机来挑战已有的文学论调,“鲁郭茅巴老曹”的老论调,当年夏志清在美国,把张爱玲排名中国第二小说家,震惊世界,就是这个典型。

结果在一群推崇的人中间,出了一个王朔,大骂金庸,说金庸被抬高得太高了,本质上和琼瑶差不多,算港台四大俗。一时间,王朔被群起而攻之。终于风波越来越大,金庸不得不回应,写了《讲故事的人》一文淡然回应,但只能从京圈文学打压江浙文学的角度来说。

在严家炎看来,王朔当属流氓、大逆不道。

二十年后,金庸去世,然而年的世界,大不同了,00后不仅不看武侠小说,甚至很少看电视了,只看抖音剪辑。00后不玩金庸网游了,也不玩电脑,一个手机就能满足所有的需求。

这个时候,金庸去世了,遗憾的是,金庸没有去世在他最辉煌的年纪。

今天我们回看当时的捧高和怒骂,恐怕觉得王朔才是正常人,严家炎吹捧太过了。

如果今天严家炎再吹捧金庸,王一川再把金庸排在中国20世纪小说家第四名。00后就会问:他谁啊,他都能进,那天下霸唱、南派三叔、天蚕土豆、唐家三少能不能进入排行榜啊。保管把严家炎气死。

金庸和武侠小说,被这个时代抛弃了。

武侠小说迷,被这个时代抛弃了。

因为,今天的人们不看武侠小说了。

武侠小说真的死了。

那么,这是为什么?

武侠小说和农业社会

武侠小说死去了。

这一点我们都能感受到。

可是,为什么,武侠小说会死?

很少有人知道。

我们来查看下它的病因。

首先,武侠小说诞生于清末,兴盛于民国,后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基本上绝迹。

后来,梁羽生在香港重新掀起了武侠小说的连载,这种“新武侠”随着金庸盟主的发扬光大,被我们所熟知,就是我们说的港台武侠。

港台武侠最为兴盛的时期是上世纪60、70年代,大本营其实是台湾,台湾地区拥有华人中最多的武侠小说作家,有名有姓的多达数万人,知名者也有上百人,这种盛况,只有今天的起点网络小说能够相比,那个时候的台湾,还很落后。

那么,港台武侠小说是什么时候衰落的呢?

首先是香港武侠。

事实上,就是金庸封笔的时候,年。而且就从这一年开始,武侠小说开始了衰弱期,倪匡偏偏不信邪,直接暂停了手头写的卫斯理小说,开始用了六年时间改写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改写为《紫青双剑录》,也并未成功,最终不得不从年开始重新拾笔开始写卫斯理。

因此,香港的武侠小说流行时间,其实是从年-年,之后长期都是衰退期。

台湾武侠小说则又兴盛了十年,80年代,随着古龙的去世走向低潮。

年,古龙去世,永远的传奇落幕,几乎同时,所有的武侠小说出版社都倒闭了,武侠小说的出版举步维艰,此后,台湾武侠小说几乎消亡。

也就是说,台湾地区武侠小说流行的时间是年-年,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开始,到古龙去世结束。之后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

在上世纪80年代武侠小说进入大陆之后,大陆就掀起了武侠小说的流行热潮。

随着金庸等大家正版图书的出版,港台武侠继续在大陆兴盛着。

在大家以为武侠小说要灭亡的时候,大陆掀起了一项十分奇怪的运动:大陆新武侠。

可能今天的人们对其没有印象了,在我们上初高中的时候,《今古传奇·武侠》杂志在班级几乎人手一本,凤歌的《昆仑》等作品全班传看。

笔者当年购买的杂志

可是,就在所有人觉得武侠小说复兴了,而且这一次是大陆人复兴的时候,现实无情打脸,大陆新武侠要么还是炒的金庸古龙的冷饭,大量模仿,最终丧失创新力。

要么就是恐怖武侠、女子言情武侠等,最终走火入魔,成了别的种类,不再是武侠小说。

大陆新武侠最终衰落了,而《今古传奇·武侠》杂志今天依然存在,但是改版后变成了大开本杂志,就再也没买过。

大约从奥运会开始,大陆新武侠就开始衰退,从北京奥运之后,我也就不再看大陆新武侠了。

大陆武侠小说流行的时间为年-年。

好了,我们回顾了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各自武侠小说流行的时间,现在汇总下。

中国香港地区:年-年。

中国台湾地区:年-年。

中国大陆:年-年。

那么,这是为什么?

这才是本文要研究的关键。

金庸封笔了,香港武侠小说就死了。

古龙去世了,台湾武侠小说就死了。

大陆呢,则没有这个标志性的事件。

难道说是金庸封笔古龙逝,导致武侠小说死了?

并不是这样。

在古龙去世前,台湾的租书店就大面积倒闭,武侠小说的稿费也一落千丈,可以说,古龙在身体欠佳的时候还是喝酒,和武侠小说不景气的郁闷也有关,最终把自己喝死了。

那么,港台的武侠小说几乎同时代兴起,金庸和古龙几乎是同一代人,为什么台湾确实比香港要多流行了十年,为什么大陆比港台多流行了三十年?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从GDP的角度来谈谈武侠小说。

为了发现规律,我们来看下,这三个地区的GDP情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我们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感谢黑布林北海居大神制作的图表。

这是中国香港地区历年GDP列表,当然这是年的,七年前,当时香港人均GDP是美元,6年后的年,已经是美元了,名列世界第九。

我们看下,香港流行武侠小说时期的人均GDP情况。

年,列表没有,上面只有年人均美元,就以此来算。

年,我们发现香港地区人均GDP是美元。接近美元。

我们下面再来看下中国台湾地区的情况。

台湾武侠小说开始流行的60年代,年,人均GDP是美元。

台湾武侠小说不再流行的年,人均GDP是美元,而在两年前,只有美元。

最后我们来看下中国大陆的武侠小说流行时期的人均GDP情况。

射雕英雄传开始万人空巷时期的年,中国大陆人均GDP是美元。

到大陆新武侠衰亡的年,中国大陆人均GDP是美元。

好了,我们来归纳总结下:

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各自武侠小说流行的时间以及人均GDP情况。

中国香港地区:年-年。美元-美元。

中国台湾地区:年-年。美元-美元。

中国大陆:年-年。美元-美元。

大家看出规律了吧。

如果说香港地区还有点特殊,那么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几乎是一模一样,事实上,这两个经济体的结构和发展历程也是最相似的。

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武侠小说流行,都是从人均多美元开始,到了人均美元的时候,就终止了。

只不过发展比较慢一点,年台湾地区人均美元了,而中国大陆要到举办奥运会的年,人均才达到美元。

那么,人均美元属于什么标准呢?这个数字隐含着什么密码?

我们看下世界银行的标准:

人均GDP美元以下为低收入经济体。

-美元为中下等收入经济体。

-美元为中上等收入经济体。

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

看到没有,一旦达到人均美元,就进入了中上等收入经济体,摆脱了中下等收入经济体,这是突飞猛进的进步。

只不过,这一门槛,中国香港地区年达到了,中国台湾地区年达到了,中国大陆一直到7年才达到。

而这恰恰就是武侠小说开始衰退的时期,时间点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社会科学的假想了:

武侠小说是中下等收入经济体人们的读物,一旦经济发达了,人们就会抛弃武侠小说。

或者换句话说,武侠小说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旦一个地区开启了工业化浪潮,武侠小说就会变得格格不入,最终被抛弃!

多么残酷的真相!

我们回顾了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确实如此啊。

中国香港地区年人均达到了美元,农业社会开始变成工业社会,随后武侠小说就开始衰弱,而金庸恰好是年就封笔了,难道不是巧合?他知道自己已经写不出来新意了?

中国台湾地区年人均达到了美元,农业社会开始变成工业社会,随后武侠小说就开始衰弱,大量的武侠小说出版社倒闭,大量书店关门,古龙恰好年去世了。

中国大陆7年人均达到了美元,农业社会开始变成工业社会,随后武侠小说就开始衰弱,大陆新武侠最终衰弱,今天连影子都看不到。

所以,武侠小说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这是本文得出的结论。

大家想想,我们小时候,街面上没什么汽车,夏夜没有空调,拿着一把蒲扇,听说书,听说唐说杨说岳,也听金庸古龙。

现在,空调房里,谁愿意夏夜乘凉,谁还有闲情听这些古典故事?

当时市民阶层能够负担的起的廉价娱乐方式只有书报成本最低。

所以大量武侠小说杂志开始流行,比如香港金庸的《明报》连载武侠小说,《武侠与历史》杂志,还有大陆的《今古传奇》。

同时,在两岸三地,都有一个现象,就是租书摊。租小说看几天,作为娱乐的成本是很低的。

当时台湾的很多出版社,比如真善美,比如南琪,卖武侠小说都是一本本一本的,每一本只有3-5万字,跟漫画差不多,一般人很难买齐,所以去租书摊是最为方便的,那边的书也最全。

然而,对武侠小说冲击最大的就是电视,尤其是有线电视。

年,墨西哥世界杯第一次用彩色电视传播,就此彩色电视诞生了,迅速传遍了世界,所以香港从7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市民阶层、中产阶级享乐的时期,他们喜欢看彩色电视,自然不看武侠小说了,所以金庸估计也是预料到了这点,年封笔了。

随后,中国台湾地区在80年代也进入了市民享乐时期。因此武侠小说也衰弱。但大陆发展比港台滞后,所以延续了。

有人说,不对啊,香港是70年代有了彩色电视,台湾是80年代有了彩色电视,可是大陆很多家庭90年代也有了彩色电视啊,为何武侠小说依然流行呢?

这是因为港台开始大量拍摄武侠电视剧,尤其是金庸武侠剧,又成功吸引了不少人,很多人甚至只看过金庸电视剧,未必看过原著。

而到了21世纪,网络的兴起,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于武侠小说的打击是巨大的。

所以武侠小说就是农业社会、农业文化的产物,武侠小说中构建的武侠社会类似于农业家庭,内部是伦理关系,外部是道德关系。

所以武侠小说的兴衰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联系。

农业社会一旦变成工业社会,甚至在转变的过程中。

武侠小说就会死去,因为失去了赖以生长的土壤。

甚至可以解释另外一个问题:

金庸为什么没有写过以唐朝为背景的武侠小说?

这个问题我也专门写过文章,这里不赘述了,

事实上,金庸的小说中反映的也是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社会发生过三次巨变,在日本汉学界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仿照欧洲的分法分为上古社会、中古社会、近古社会,秦汉到三国是上古社会,两晋到五代是中古社会,宋朝到清朝是近古社会,三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生产关系。上古社会是豪强庄园经济,庄园主占主导。中古社会是门阀社会,世家大族占主导。近古社会是乡绅地主社会,乡绅地主占主导。

金庸小说大多描写的是宋朝之后的故事,宋元明清,不管朝代如何转换,甚至统治者民族都不一样,但是社会阶层是固定的,乡绅地主,甚至这个社会一直延伸到新中国。

而两晋南北朝隋唐的门阀社会,其实跟今天中国的社会不是很相似,大家看了会有隔阂,其实梁羽生、黄易等人写的唐朝武侠小说并没有表现出唐朝的社会特点,只是披着唐朝外衣的明朝小说而已,社会阶层还是明朝。

武侠小说,或者严格意义来说,金庸武侠小说,描写的就是乡绅地主阶级的武侠故事,还生活在乡绅地主时代、农业社会的人们自然喜欢看,而且觉得十分贴近自己的生活,随着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大陆一个个完成工业化,这个自然被抛入故纸堆。

今天,中国大陆人均GDP已经美元了,迈入高收入经济体,武侠小说这下子彻底衰老得走不动了,今天这个社会,就是金庸重新写也没有多少人看了。

今天,适应这个社会的是玄幻等网络小说。

碰巧的是,玄幻、修真小说中有着严密的体系,更适合于现代这个工业化社会,所以有了流行的土壤。

玄幻和修真小说有着严密的修炼体系,而且情节十分工业化。这些小说,主人公大多要进入一个学院,和大批量学子一起学习,然后不断进行考试,然后进入职场,然后和一般武侠小说的开挂不同,不同的主角和配角会得到不同的工具法宝,进行比拼,当然了,金手指必不可少。

这就是这些小数的内核,即工业化的培训和晋级。

回到文头的第二个问题:

金庸小说过时了吗?

我要说,金庸小说不会像以前那么流行,在工业化社会中会落伍一段时期,然后会再次流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

之前流行是因为金庸小说描绘了我们这个农业化社会,我们感同身受,那是活着的金庸。

不再流行,是因为金庸和工业化社会脱节了。

再度流行,因为金庸小说变成了标本,成了和《三国演义》一样的古典文学,那么会再度流行,我相信以它的生命力是可以的。

工业化时代会流行什么?

有人说了,既然到了中上等收入经济体就不会喜欢看武侠小说,那么到了高收入经济体会喜欢看什么小说呢?

我们同样参考下美国,美国人均达到美元是年。

那个时候,美国确实流行西部牛仔小说和拓荒小说。

而达到低收入经济体的人均美元则是年,那个时候流行推理小说,而且美国还发展出了自己特色的硬汉派推理。

美国人均达到中下等经济体的美元是年,那个时候美国流行科幻小说。

而美国人均达到美元的中上等收入体是年,科幻小说则是那个时候进入巅峰,比如《星球大战》系列。而悬疑小说则那个时候受宠,比如西德尼谢尔顿。

而到了年之后,科幻、历史、解密和悬疑结合的《达芬奇密码》也走红。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下,美国经济发展时期流行的通俗小说。

人均GDP美元以下为低收入经济体。美国此时流行的是西部小说。

-美元为中下等收入经济体。美国此时流行的是侦探小说。

-美元为中上等收入经济体。美国此时流行的是科幻小说。

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美国此时流行的是悬疑小说。

大家看,是不是一目了然,在中国流行武侠小说的-美元发展时期,美国流行的是侦探小说。

同样,日本二战后,也经历了这一发展时期,也流行了侦探小说。

所以中国的武侠小说好欧美日的侦探小说是同时代发展的,而且两者很相似,侠以武犯禁,侦探则是抓住罪犯,武侠小说的鼻祖《七侠五义》同时也是破案文学,两者同根生,而工业化社会,武侠小说的私刑肯定和法治社会是冲突的。

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武侠小说适合农业化社会,而欧美日的侦探小说适合前工业化社会,欧美日流行侦探小说不是偶然的,前工业化时期,欧美日经济狂飙突进,治安很差,大量的凶杀案流行,这个时候就流行破案的小说,中国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纪实类破案文学有点像。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侦探小说不再流行,开始流行科幻,然后是悬疑。

所以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后,欧美也好,港台也好,都开始流行起两类通俗小说,即科幻小说和悬疑小说。科幻小说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悬疑小说则是高收入经济体的主流。

换言之,中国也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开始流行悬疑小说,曾经的盗墓小说就是一个例子。

而今天,广义的悬疑小说更加受宠,比如《十宗罪》、《死亡通知单》、《心理罪》、《法医秦明》等,这是欧美通俗文学的主流,也将成为中国通俗文学的主流。

随着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工业化,《三体》也诞生了,在80年代的大陆,这样的作品根本没有诞生的土壤。

武侠就是一个老爷爷,他太老了,走不动了,甚至会死去,完成他的一生。玄幻是他的儿子,悬疑就是他的孙子,还十分健壮。

可是,悬疑小说终有一天也会老的。因为短视频的普及,如今看书的人都很少了,都去看短视频直播了。

原来,终有一天,所有的文学都会不再流行,视频最流行。

但是,对于我们武侠迷来说,缅怀曾经的武侠,考古旧武侠,也是一种乐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