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图形
牡丹区长城学校贾弱苗
教材分析
本课是赣美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6课,是一节图形联想课,即由一种物象联想到另一物象,并把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新的创意图形。这个新图形不是原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和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学生丰富的心理感受。
创作方法有很多,例如替换、组合、正负等,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导重点其中几种方法,为了开拓学生眼界,启发思路,需要精选有代表性的图例供学生欣赏、借鉴。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之前的美术课学习中已经具有一定的造型基础与表现能力,对事物联想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构思通过各种创作方法表达出来,并将对奇妙图形的欣赏与探索延伸到生活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范例作品若干。
学生准备:油性勾线笔、白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创意图形,了解替换、组合、正负等创作方法,能用画笔将自己的构思描绘出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活动,对各种图形进行创意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造型乐趣,感受生活与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学习图形联想与创作的三种基本方法,体验造型乐趣。
教学难点
创意图形的构思方法与表现手法的合理运用。
课前准备
提前打开直播间,等待学生进入。播放音乐试音,检测网络环境,做好直播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来看,这是鸽子、橄榄枝和一张少女的脸,如果你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与学生1连线:在一片田野上,一个小姑娘手里拿着一根橄榄枝在自由奔跑,她的头顶有一只鸽子在自由地飞翔。
与学生2连线:在广场上,一只鸽子落在小姑娘的脚下,旁边有一棵橄榄树。
教师鼓励学生的想法:看这位艺术家是怎么创作的,他用寥寥数笔把这些元素画成了简单的图形。谁来说说看它奇妙在哪里?
学生:鸽子和人脸组合在一起了。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总结:(出示图片)这是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和平的面容》。
他大胆的展开联想,用和平鸽和橄榄枝替换了少女的头发,巧妙的将动物和人物结合,创作出了这幅象征着和平的作品,以此寄托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怎么和大师一样创作《奇妙的图形》,出示课题。
《和平的面容》是一幅很有创意的作品,在课堂伊始向学生展示,既可以激起学生兴趣,又能够开阔学生眼界,同时引出替换、联想的创作方法。
二、新授
1.替换联想
(1)教师:像这样用替换联想的方式创作的作品还有很多。(出示图片)仔细观察,在这组图中,哪些部分被替换了?替换成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替换?
与学生3连线:鸟的嘴替换成了剪刀。
与学生4连线:椅子的腿和人腿相互替换了。
与学生5连线:小鸟的翅膀是用手替换的,因为他们的形状很相似。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准确,作者用手形替换了燕子的翅膀和嘴。我相信大家也用手比划过这只燕子。原来奇妙图形的奥秘就藏在我们身边。
(2)教师(出示图片):现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来玩一个“我来想一想”的游戏,你能联想到什么来替换这只天鹅的身体?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打在对话框中。
学生:树叶、花骨朵…
教师(出示图片):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树叶。老师又联想到了钥匙、喇叭花…
总结:只要我们敢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事物的外形进行大胆的联想,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进行替换,就也能像毕加索一样,创作出这样奇妙的图形。
教师(出示图片):这种方法也被经常运用在海报创作中。这两幅作品就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环保理念。
通过三幅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通过事物的外形特点进行联想,并用做小游戏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动脑思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习真实的发生。
2.共用组合
(1)教师:当然,创作奇妙图形的方法可不止这一种,来看这幅图(出示图片),这是一幅多年前的汉朝年画,你来数一数画中有几个小朋友?大家可以把答案写在对话框中。
学生:5个、8个、10个…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原来画中一共有10个小朋友,为什么画中只有5个头部,却能数出10个小朋友?
与学生6连线:有些地方重叠了。
教师:你总结的非常好,原来这些小朋友的头和身体,或者身体和脚是共用的。
早在多年前,古人就发现了利用共用重叠的方法,将这些小朋友巧妙的连接在一起。他们或坐或躺,相互连接,产生了“五子十童”的奇妙画面。还表达了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2)教师:我们再来试一试,如果把“共用重叠”的方法运用到这些小动物的身上(出示图片),会有什么奇妙的效果。给大家30秒的时间思考,然后把答案写在对话框中。
学生:四肢、耳朵、头部…
教师:(展示实物教具)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我们可以共用小兔子的耳朵、鱼的头和猫头鹰大大的眼睛。当这些部分重叠在一起就产生了奇妙的图形。
(出示图片)同学们摆出的图形早就出现在敦煌壁画、画像石、瓷器中了,原来古人早就发现了创作奇妙图形的奥秘,为古人的智慧点赞。
共用重叠的方法相对来说难以理解,利用自制的实物教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降低学习难度。
3.正负组合
(1)教师:除了刚才说到的这两种方法,下面要展示的图片将带我们走进更奇妙的世界。(出示图片)谁来说说看,你先看到了什么?
与学生7连线:人脸。
与学生8连线:杯子。
教师:你先看到两侧的杯子,还是中间的人脸呢?当你注视杯子的时候,这就是图形,黑色部分就成了背景。而当你注视人脸的时候,白色部分也变成了背景。图形被称为正形,背景被称为负形。这幅作品叫《鲁宾杯》,是以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鲁宾的命名的,正是他,开启了正负图形的神奇之门。
(2)教师:这种方法被大量运用到艺术作品中,你能在这几幅图片中找到使用正负组合法创作的作品吗?请大家先仔细观察,然后把答案写在对话框中。
学生:3、、8…
教师及时学生鼓励学生并总结:正确答案是。
(出示图片)先来看第一幅,你可能先看到了企鹅,也可能先看到了一个男士的侧脸。这幅图片第一眼看到了一只大象,当大象的鼻子往回绕时,空隙中出现了一只小老鼠的形象。
(出示图片)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不同的形象,这就是正负图形带来的奇妙效果。
正负与共用等方法容易混淆,通过小测试来巩固,加深学生理解。
4.“我来变一变”
教师:欣赏完这么多奇妙的图形,我们也来试着用大师们的方法创作。(出示图片)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灯泡,观察灯泡的结构特点,用学过的方法给它进行小小的变身。时间3分钟,大家画完以后,可以拍照发送到对话框中。
学生:创作并拍照上传展示作品。
与学生9连线:我把灯丝变成了一只小兔子。
教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展示实物教具)通过观察灯泡的结构特点,灯丝让我想起了茂密的大树,外形画好后,添上树枝、树叶、树洞,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灯泡就画好了。怎么样,创作一个奇妙的图形是不是很简单。
还可以利用正负图形的方法进行创作雨伞灯泡、猫爪灯泡。或者将灯泡转换方向,这样一个灯泡水壶就出现了。又或者共用灯泡的底座,创作花瓣灯泡。
我们刚才用了学过的方法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了创新,原来图形创意并不难。
通过3分钟的小练笔使学生初步尝试图形联想与创作,教师的示范可以拓宽学生思路。
三、作业“图形大变身”
教师:刚才的小游戏只是热身,接下来迎接终极挑战,你有信心吗。(出示创作要求)请你在以下关键词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进行联想,用学过的方法把它们变成奇妙的图形。
教师:你有什么好的想法,谁来说一说。
与学生10连线:我想共用蜗牛的壳,变成蜗牛回旋镖。
与学生11连线:鸟的翅膀可以替换飞机的机翼。
教师:创作之前,先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
(出示图片)香蕉,根据香蕉形状和颜色上的特点,老师联想到扫帚和风扇,用香蕉替换了扫帚穗和叶片。这个香蕉看起来味道可不一般,是玉米味的。
(出示图片)苹果,老师想到了刚才我们画的灯泡。还想到可以用共用重叠的方法,用苹果叶子组合成这样的图形。吃剩的苹果核和人脸组合成了正负形。
(出示图片)这是大家经常用到的铅笔,用它替换了雨伞,是不是很有趣?老师还联想到了山峰、竹子。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创作出更奇妙的作品。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可以拍照发送至对话框中。
学生通过小练笔已经初步运用了三种创作方法,此时适当增加难度,引导学生对更多的事物进行创意,进一步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
四、作业展评
学生将创作的作品拍照展示,教师针对学生的创作方法和想象力等进行点评。
五、拓展
教师:这些奇妙的图形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示图片)公交车的车身你留意过吗?
看这个手提袋,巧妙的将提手变成了跳绳。就连汉字,也可以根据字的意思和笔画特点进行变形,构成奇妙的图形。
只要你善于观察、发现和创造,美无处不在。希望大家以后能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思考的好习惯,将生活变的更美好。
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奇妙图形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家校本中。同学们再见!
学生作品
课后反思
当课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当三尺讲台变成方寸屏幕,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大多数美术教师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美术学科的特殊性要求线上课程内容精炼、设计精巧、知识精到、语言精准,教师还要适应与正常课堂不同的“无生”状态。怎样促进美术线上教学时学生学习真正发生?如何避免美术课成为重知识、轻体验的“满堂灌”式课堂?对比日常授课,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我在《奇妙的图形》一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改变:
1.任务适度:注重参与和实践
由于线上教学无法与学生真正的面对面,教师无法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无法及时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线上教学时,我尽量的将教学内容浓缩,每当学生总结出一个创作方法后就及时设置检测环节,尽量摆脱“讲座式”的美术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
2.活动适当:流程清楚、任务简短
在组织学习活动时,我遵循有利于自主开展,有利于自主参与的原则,设置多个学习任务。比如设置“我来找一找”、“我来试一试”、“我来想一想”等环节,学生通过不到几十秒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用简短的时间完成单个学习任务。
同时两个创作环节不需要复杂的工具材料,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轻松完成。通过适当的活动设置,可以使学生更加有动力有耐心的完成学习。
3.反馈适时:提高学习积极性
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林君芬博士曾说“隔着屏幕,最大的障碍就是容易丧失存在感”。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增加学习活动的交互,抓住“存在感”。
在课上与学生连线,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同时,教师全程出镜,进行课堂示范,及时点评学生发言,给予学生及时、适切的学习评价。
在课后及时点评学生提交的作品,抓住教师的“存在感”。对于学生提交的作品,采用“等级+评语”的方式及时点评,选出优秀作品公示在班级群中,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疫情总会过去,春天终将到来。特殊时期如何使线上教学活动从屏幕转向头脑、从作品呈现转向深度探究,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将继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实践,切实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编辑
贾弱苗
审核
王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