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徐春林大山的回响中国青年报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徐春林,年生,江西修水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大江文艺》执行主编。著有长篇小说《白虎郢都》《活火》,小说集《该死的见面》,散文集《山居羊迹》《芳亭记》等十余部。作者:韩汤站在山顶,徐春林轻声呼唤,山的那边也传来了轻声的呼唤。他大声呼喊,山的那边也大声地呼喊。他声嘶力竭,山的那边也声嘶力竭地回应着他。大山与大山之间,一条小溪觅觅流淌,涓涓细流逐渐开辟出更宽广的世界。溪流穿村绕户,流向低处,更低处,去向了人们无法涉足的远方。那个时候的徐春林就知道,只要是朝着梦想的方向在前行,是向着山顶攀爬,还是像溪流一样流向低处,都不重要。只要遇见陡坡不屈服,遇见礁石不退缩,就一定能去到想去的地方。徐春林出生在赣北边陲修水一个叫罗家窝的村子里。真正的穷乡僻壤,到处都是大山,一条小路沿着小溪流翻山越岭,他的家就安在半山腰上。国家扶贫初期,这个村也因偏僻和落后成为修水县第一批整体移民搬迁村。这也是后来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平语札记》创作的基础。如今,这个村子已经荒芜,罗家窝村消失在了群山之间。说起写作,徐春林说,离不开小时候父亲带回的报纸。徐春林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每次放学回来,腋下总要夹着一叠报纸。父亲的报纸成了徐春林童年的精神食粮。他希望有一天他的文章也可以印在报纸上,翻越延绵的群山,去到更远的地方。于是,10岁左右的他就开始在作业本上、书本上、父亲的旧报纸上,写下自己当时的心情。终于,在12岁那年,他写的第一篇文章发在了广州《少男少女》杂志上。一个酷热的夏天,就像是一团猛烈的火焰,在他的心里熊熊燃烧起来,成了徐春林困顿的童年里的第一道光。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写,他想写一部小说,发表到父亲看的报纸上去,然后某一天吓他几个倒退。然而比小说先来的,是期末拿回家的成绩单。父亲一个巴掌就打在了他脸上,因为除了语文,他其他的科目全都不及格。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父亲将家里的报纸,以及他写的书稿一把火烧个精光。徐春林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他不得不放弃写作,认真投入到激烈的备考中。直到他出来工作后,才偷偷地重新开始写作。徐春林的文学始终离不开这个村子。迄今,在他二十多年的写作道路上,即便是后来开始在县城里写作了,用他的话说:我始终没有走掉。这从他的《上学记》《剃头师傅》《村庄的声音》……等村庄系列的散文、小说中都可以读到。刚毕业那几年,他去过很多地方,也做过很多工作,去工厂打过工,当过老师、医生,最后回江西做了一名记者。《乡村医生》写的就是他在当乡村医生时遇到的真实事件。徐春林写作很勤奋,他白天工作,夜晚写作,一到休息日就找不着人。要么去了某家报社送稿子了,要么就躲在房间里写稿子,饿了就自己煮碗面条吃。徐春林也很喜欢与文友交流。艰难的那些年,他依然结交了很多文友,参加省内外的文学采风、交流、学习活动,有时候没钱,他可以连着吃几天白米饭就为了省出来回的路费。九江日报和浔阳晚报的编辑们与徐春林都很熟,他在九江工作期间,三天两头往那跑。后来回了修水,也持续不断地投稿,至今,他在九江各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多达上千篇,约百万字,样报塞满了整个书柜。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春林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他写的小说、散文,也时常出现在一些省级以上的报刊和杂志上。溪流诗社成立于年,至今,涓涓细流已经淌过41年的崎岖岁月。自年停刊后,就已经基本上听不到关于它的消息。受溪流诗社的老人嘱托,年6月,溪流文学社在修水召开成立恢复大会,徐春林担任溪流文学社社长。同年,溪流诗社恢复挂牌,一支文脉重新靓丽在修江河畔。近几年,溪流文学社以徐春林领头,赵小虎、徐天安、熊先牡、何明生、刘仁旺等为代表的社员相继出版了《溪流诗选》《溪流五重奏》等,并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几年间,溪流文学社发展了省内外社员多名,小溪流开始流向远方。年5月,在修水大山深处的另一个村子里,由徐春林组织创建的回坑作家村——江南作家第一村正式挂牌成立。节假日期间,他时常组织溪流文学社社员们与省内外的文学社团到回坑作家村采风、交流、学习,开展一年一度的廊桥诗会,邀请名家到修水开展文学讲座。他乐此不疲,这些也成了他学习、写作的日常。几年过去了,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加宽的水泥路,古朴的廊桥,典雅的绣花楼,新建的作家广场和作家楼吸引了许多作家前来创作。近期,徐春林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宁红》,在《中国作家》第5期头条重点推出。《中国宁红》在创作过程中耗费了徐春林大量精力。修水茶生长于云雾之间,他多次深入大山深处,感受茶的生长与制作,旁征博引,挖掘几代茶人的精神内核。后来,进入了创作状态,除了休息日和下班时间,他又向单位申请休了一个星期的年假,将自己独自关在房子里,又回到了那种独自煮面条吃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徐春林生长于修水的大山深处,脚踏在修水这片土地上,他也时常思衬,自己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呢?感受到宁红茶百年历史的强大魅力后,这个问题便成了他创作《中国宁红》的初衷。年6月26日,《中国宁红》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徐春林见到了许多他敬仰已久的专家和老师,大家因为他的作品聚在一起。他满怀感激的同时,内心也充斥着不安。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宁红茶历经百年,承载了太多时光的重量,他表达出来的宁红还存在着遗憾。会上,《中国宁红》受到了何建明、梁鸿鹰、何向阳、孔令燕等国内顶尖文学评论家的赞许。专家们表示:《中国宁红》既是一部修水的风物志、一部中国茶文化的流变史,也是一代代茶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精准时代史。《中国宁红》研讨会的圆满成功,并没有让徐春林感到轻松,他的内心依然沉重,他明白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回修水的头天晚上,站在北京的街头,他看着这座灯火辉煌的魅力之都,似乎听见了大山深处传来轰鸣的回响。责任编辑:只恒文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