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以“时代叠古华韵之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中,许多同学踊跃参加,用细腻巧妙的词句、行云流水的文笔、新颖奇特的视角讲述着与我国文化瑰宝的故事。我们的文章笔酣墨饱,字字珠玑,这是中华文化渊源深厚,博览上下五千年所树立的文化自信。创新的时代,也是注重传承的时代;传统的文化,也是去芜存菁的文化。
获奖名单
一等奖
20药学4班赵晗悦
《筝鸣》
二等奖
20药学4班鲍诗雨
《笔墨书香,自蕴心中》
20药学5班陈慧哲
《悠悠文墨诗词翰藻》
三等奖
20药学4班韩蕊
《七弦》
20药学4班胡盛如
《风筝》
20药学4班彭曦
《琴谱片段》
鼓励奖
19药学2班王艾琪
20药学4班王乐桐
20中药1班梅奕
20生物制药班牛羽芊
21药学类5班陈张涛
20药学5班王林莹
20药学2班金盈筱
筝鸣
夏日蝉鸣不断,身着朴素的翠竹裙钗,我安静地侧身在角落里。那是我第一次遇见那个小姑娘,她背着老师讲解时的不注意,猫着偷偷数我裙上的白绿缠丝,“二十一、有二十一根琴弦”。
就那堂课学完最后一项基础指法后,我像前两次下课一样,等待她拆下甲片上的胶带,目送她整理完背包后脚步轻快地走出教室。我等着室内的灯落灭,燃烧殆尽的夕阳坠入远远的边际,此后便是岑寂辽阔的黑夜。只是那日不同,重新回返的她牵着我走出训练室,此后我见到的傍晚红云,都是在她的房间窗外。
可惜她并不爱学琴,这个年纪的孩子比起与我在琴艺上引起共鸣,更愿意做公园里滑着旱冰的自由鸟。当她被迫与我对面相坐的时候,并不愿意练习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欢快地弹唱着白天音乐课上背会的歌曲。
偶些日子她出门时总带着紧张的神色,回来时又如释重负地把红色的薄证书仔仔细细递入我手中;时而她会怀着愤怒,自顾自地与我争吵,发泄完后我们相拥着流泪;高兴时又与我一同坐在床沿,看金色的反光在外头的屋檐上翻成群片鱼鳞状的亮。岁月把紫色外皮的曲目书页边角渐渐翻得蜷曲。
几年后,她升学课程变紧,曲谱的书页再不往后翻过,甲片上的胶布因不更换而泛黄,我也只极偶尔再发出声音,不曾成曲,只是短促的筝鸣。一日,她牵着我上了常年昏暗的杂物间,课程结束的她不见任何的轻松惬意,只沉默着看空气里的灰附着在我身上。
如今琴弦已经锈了,成结的瘢痕是时间划刻留下的疤,我成了一颗难过的种子,平埋在她最后一次脱下甲片的夏季黄昏里。此后七年不再坚持的遗憾,幻化成一声沉钝的筝鸣。
赵晗悦
32℃
文章题材新颖,作者隔着时空展开自我的对白,童年时,小姑娘对自由的向往之心在琴声中被压制,成长以后如愿放弃了并不热爱的琴,却又会想起当年学琴的日子,意蕴深刻,体现了中国古琴文化的悠长,以及对逝去的学琴时光的留恋。
笔墨书香自蕴心中
一支毛笔,一块徽墨,一片宣纸,一方砚台,置于桌上,即为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
这支毛笔,以竹为杆,修削整齐,笔直硬挺,上粘兽毛,刚柔并济,温润饱满,是书写、作画的不二之选。文人蘸墨出笔,笔走龙蛇,亦或著文以观,如云流水。
这块徽墨,取高山瘠地松枝下八尺主干烧制而成,佐以中药辅料,色泽黑润,香味浓郁,经久不褪,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这片宣纸,细薄轻盈,纹理纯净,光质而不滑腻,坚韧而能润墨,因此易于保存,我国许多流传至今的古籍名画,大多用宣纸保存,现今翻阅观赏,文人字迹依然如初,记载往事跃然纸上。
这方砚台,用石头精雕细刻而成,保留了土地的古朴与大气,默然卧于桌上,包容清凉的水,包容研磨的墨,包容蘸墨的笔,以一身之躯,成就了无数人文墨客的千古绝唱。
中华上下五千年,星月流转,山川变换,王朝迭代,文人辈出,或是俯仰天地,或是吟诵山河,或是慨然宣泄,或是追忆往昔,纵使情感心绪不一,用以记录的永远是手边一套笔墨纸砚,只要有了这文房四宝,山川星河,天地时空,尽在掌握。文章画作流传千百年,置于今人手中,细细品读,笔墨书香,自蕴心中。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韵之美。
鲍诗雨
32℃
文章从文房四宝入手,引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刚柔并济的毛笔、色黑味浓的徽墨、细薄坚韧的宣纸还有古朴大气的砚台,这四样无一不体现着我们华夏文化的深厚,源远流长。
悠悠文墨,诗词翰藻
文化之旅,注定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追寻,绝望与希望并存,沉闷与鲜活共生,没落见证了辉煌,而新生掩盖了萧条。我们倾听了太多古埃及金字塔前的长吁短叹,还有那来自雅典卫城遗址的哀鸣,而对于泱泱华夏,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华章徐徐展开于世人面前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惊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最令我倾心的便是那诗词文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思想碰撞交融,文字把酒言谈间落于书案,置笔对酌浅吟。
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李延年自那头言“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魏晋才子曹植便隔着邈远时空回道“南方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旧。”
伯牙因子期而绝弦,高山流水不复现人间;苏轼与黄庭坚互赠诗茶,世人皆知《寒食帖》为天下行书第三,却少有人知晓黄庭坚为之写了后序。王维送友人去边疆赴任,于渭城分别之际,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了离别的惆怅;而高达夫在雎阳送别琴师友人时只是挥挥衣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横扫忧伤,意境雄浑,使人闻之便充满了力量。
古人云:“以史明镜,可以知兴替。”
韦庄在看完南朝史事的彩绘后直言“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对统治者粉饰太平,不立足于实践的所作所为展开了猛烈批评,深刻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古人云:“人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一个陌路英雄对上阵杀敌,收复山河的渴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一个失意文人对权贵的不屑和抗争。
中国人诗词的文化基因一直都在,诚如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中国人的诗心永在。诗词的文化,也是地域风情与民族气质的写照,是历史留下的浓墨重彩。
悠悠文墨,诗词翰藻,中华文化的神韵,得以日益彰显,世代传承。
陈慧哲
32℃
诗词文化是中华传统中的绚丽瑰宝,作者分别选取四项词句,小至人间实感真情,大至哲学历史思想,向我们展现出华夏文化韵味之美。
七弦
“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在斫琴者一步一步的工序下,陈年古木被打磨成一把音色优美的七弦琴。等候良久的文人缓缓作揖,从斫琴者手中接过这把七弦琴,试弹,琴声泠泠。“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他抱着琴,踏在屋外松软的积雪上,撑伞远去。
泠泠有了名字,她的主人是一位文人,文人清高自傲,不屑与他人同流合污。他最喜在月下山间,清风孤石处即兴而奏。泠泠虽然只是一把琴,但她总是能从文人的琴声里感觉到他的所思所想。她能做的只是配合文人的弹奏,将他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这是她能唯一能做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日,文人携琴归乡,途径一处野岭,随心弹奏。一曲作罢,文人醉心于这高山流水,浑然不觉身后之人。那人笑着与文人攀谈,文人何等清高。一介武夫,怎么会听得懂文人的琴声。泠泠暗自撇嘴。可文人在与武夫中的谈话中越来越兴奋,他又坐下,弹了一段,心里想着流水,流水潺潺,琴声泠泠。像是上天看不得文人这些年的暗自忧思,为他送来了一个知音。无论文人在琴声里表达什么,这个素未谋面的人都能所差无几的叙述出来。文人很高兴,可皓月当空,山上寒冷难耐,文人与他约定了来年再会。泠泠也很高兴,多了一个人能读懂文人的琴声,文人就不会那么郁郁寡欢。
这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文人抱着琴前往了约定之地。从日正中天到夜幕低垂,泠泠已经记不清文人将这首曲子弹了多少遍,可是那个人还没有出现。“砰—”琴弦断了,文人终于停了下来,他沉沉地注视着断了的弦。泠泠的心里开始害怕,文人抱起琴,踱步下山。许多日子里文人不再弹奏。又是一日,文人坐在一块石头前,抚上修补好的琴弦,缓缓弹起那一首高山流水。曲罢,文人举起这把七弦琴,狠狠砸在石块上,泠泠留在这里陪着他的知音。
泠泠是一把七弦琴,就像第一日文人把她取走一样,她望着文人踏在积雪上,一步一步,远去。
韩蕊
32℃
作者以七弦琴为人,从泠泠的视角和心理讲述,彰显出遇知音之情及社会关系,更显示古代艺术使人冲破礼教尊卑束缚的精神力量。全文给人以含蓄内敛的体会,是一篇具有想象力和创意的小说。
风筝
公元前年某夜,在彻骨的寒冷中一群穷途末路的士兵倚靠在城墙下休息。连日来敌军的围堵让他们疲于应战,身心的双重折磨以至于士兵们彼此之间连说话都是一种巨大的体能消耗。城墙边弥漫着死寂。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忽然有士兵小声嘀咕:“我好像听见了楚歌。”接着更多的士兵听到了。四面八方,楚歌声伴着萧声,像空气一样四处游走无孔不入。一名士兵崩溃了。一片士兵崩溃了。这时一位将领猛地站起身子大喝一声,此人身材伟岸,神情憔悴但依旧难掩一位权谋者的威严。这便是项羽。项羽看着全无斗志的士兵,气急败坏地四处张望着声音的来源,终于在抬眼间望见远方那黑沉沉的夜空中有不少黑影在浮动。黑影晃晃悠悠慢慢靠近,项羽终于看清了,那是绑着竹笛的风筝。看清了风筝又如何,终究是为时已晚,孤立无援的项羽自刎于江边。
项羽大概是痛恨风筝的。但是发明风筝的墨翟,改进风筝的公输班,春天在草坪上牵着风筝线奔跑的孩子可能会惊讶吧。惊讶有人曾在某一刻如此痛恨风筝,痛恨放风筝的人。人们热爱风筝。正因为大部分人都热爱风筝,风筝得以流传至今。回望风筝的过去,南北朝时风筝还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到了宋代,风筝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户外活动。此种喜爱在春季尤盛。如果将春天浓缩在几个代名词中,那么风筝想必会有一席之地。另外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找一个老少皆宜的活动,放风筝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胡盛如
32℃
作者以四面楚歌这一历史典故为切入口,重现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历史的雪泥鸿爪中窥见改变人物命运的细小变数—风筝。历史更迭如同大江东去,风筝的发展亦随其浮沉。文章结尾时,风筝的引线一圈圈缠绕在了人们的手心,成了春天每一个在草坪上奔跑的人们的背影。
琴谱片段
我忘记很多,也记得很多,兜兜转转总是回到那架琴前。——题记
老师是很年轻的女性,她很漂亮,特别是穿着旗袍坐在琴前时。第一节课是教我怎么坐,她示范得很好看,但我换来换去都没办法把脚一前一后放得那么舒展。
老师的家里有好多琴,古筝都有四五架,还有钢琴扬琴,柜子里还摆着琵琶和葫芦丝,每次见到有学习另几种乐器的我都要支起耳朵留意好久,对一个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那真的都是很神奇的乐器,老师也很神奇,怎么会有人学得会怎么多乐器。
时间一长,划水就容易了。老师在房间里教课的时候大家就聚在另外的房间里说话,我们为了营造一些假象还会时不时拨几下琴。也有人一边弹一边听我们讲话的,两只手一起拨,琥珀色的甲片用白色的胶带缠在指头上,在下午靠近窗户的夏日里显出特别的色彩。那是要考级的学了三五年的了,是哪怕不认真也好歹学了很久的人。大家总说万事都要坚持,半途而废最可耻,但坚持谈何容易,好像是头上顶了碗水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做小孩的时候才不想那些大道理,就想开心。
我弹得不好,总是疏于练习,学新曲子的进度也慢。现在唯一想得起来老师夸过我的地方,是每次轮到我弹,手肘抬得起来很有气势。其实那是我心虚,弹得不好所以得把表面花样搞的好些,老师一夸就更虚了。
再后来就没后来了,我还记得学的最后那首曲子是浏阳河,我总卡在两只手一起拨弦的地方,管住了这只手拨弦另一只马上就乱套,练了好久都不顺。窗外种的是茉莉,每次去学琴练到下午六点多回家时都能看见他们从纯白变成深浅不一的紫,香味很浓,把琴都腌入味。可那一点点花香哪抵得难挨的练习和孤单呢,我做了半途而废的逃兵。后来总想起那些东西,指法和甲片,琴声和老师,乐谱的片段还有一直弹琴的人,不过算了就算了,再捡起来也都不一样了。
彭曦
32℃
从容飘逸的开头,从容飘逸的结尾,文章生活气息浓郁,情感变化真挚。作者用独特的感受、细腻的文笔将练习古筝的往事娓娓道来。
药苑微舞台
排版
黄则钧李明芬
审核
郑晴怡钟华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